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地区
安徽省
国内
国外
广东省
四川省
北京
云南省
江西省
甘肃省
湖北省
吉林省
香港特区
黑龙江省
内蒙古区
河南省
上海
福建省
海南省
澳门特区
西藏区
青海省
宁夏区
天津
湖南省
新疆区
广西区
重庆
山东省
贵州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台湾省
陕西省
山西省
江苏省
浙江省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2021/8/28 8:28:32    来源:人民瞭望    作者:人民瞭望    点击数:1021
分享到: 更多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原创 洛宁城事 洛宁城事 2020-03-27


编者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勾起了李宗明老人对往事的回忆。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洋溢着对少时伙伴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那段火热的青春岁月的怀念。看似平平淡淡,却又感人至深。李宗明老人是革命先烈李翔梧、刘志敏夫妇之子,是咱们洛宁成长起来的干部,对家乡感情深厚,也很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老人已于2011年2月病逝。本文是老人遗作。又是一年清明时,特在“洛宁城事”推出此文,以志纪念。(王嘉飞)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李宗明按照中国传统,中秋佳节都是合家团圆的时候。今年的中秋节我的堂侄志清(原名李治卿)专程从郑州到洛阳来看望我们。虽然他叫我六叔,但年龄还比我大一岁。我俩从小在一起玩耍,在一个学校上学,关系相当密切。我们三年没见面了,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他已是八十岁的人了,但精神饱满,声若洪钟,思维非常清晰,说起往事滔滔不绝,件件都记忆犹新。他先从他们夫妇今年春天到重庆旅游登上歌乐山的事说起,然后就说起了我们小时和小朋友玩耍、学习的事。说着说着,我忽然想起一张1947年7月间照的老照片,我当即把它从箱子里翻了出来。照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有些发黄。但照片里的几个同学,我们都还认的出来。而且对他们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都好像历历在目。照片里的几人中,除南安沟的赵致华是我村小学教师外,其他都是我们村的。志清看了后想说什么还没说出口,我就抢先说了出来:这是咱们村当时的精英呀!这些人当中论文化程度,有高师2人,初师3人,其他都为中心学校的高级班或初小的优秀生,在当时一个只有几百口人的小山村里这是不多见的。论年龄,除了3人超20岁,其他都是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我当年是十六岁,志清十七岁。

看着这张照片,往事不由自主地涌上了我们俩的心头。1946年6月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在美国主子的支持下单方撕毁国共两党的停战协定,调集30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进攻,欲将我中原解放军消灭在宣化店峡山(信阳)地区。我中原解放区军民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奋起抵抗,在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之后,在李先念司令员,郑位三政委的指挥下于1946年6月26日突围出敌人的包围圈,在豫鄂陕边区建立了根据地,建立了党政军的各级领导机构。洛宁当时属四分区领导。八、九月份,四分区司令员闵学圣率领第八团进入洛宁,先在董寺、程家岭一带击退了保安团的进攻,然后从山上下来到下高村,袭击了洛卢剿共司令部所辖的第二支队第二大队队长张天佑的家。部队在路过我村时,恰好我三哥李正儒在村带孩子。部队后面有一位身着军装带着短枪和警卫员、看样子像干部模样的人,他主动找三哥搭话,询问张天佑的兵力部署和当地群众情况。三哥就对他讲,我们一家都是干共产党的,有什么事需要地方同志协助尽管吩咐,并且约定了以后联络的地点和暗号。这位领导在离开时还到我们家给我小姑脖子上的伤上了药。后来才知道此人正是八团政委代克敏,洛卢建立政权后为洛宁县的县委书记。从此部队和地方党委取得了联系。1946年寒假中的一天夜里,八团有几个人找到三哥和三伯父李绍莲(他亦于30年代初加入过中共),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说有位叫刘天喜的副排长,因伤势过重不能随部队行动,需要他们安排个安全地方养伤。三哥和三伯父把这位伤员送到马营山上一户叫刘五的家中。此人在躲土匪时曾在三伯家北屋住过多年,非常可靠。他把伤员安排在深山老林一孔废弃的烧炭用过的窑中,到晚上刘五去送药,还给伤员清洗伤口。过罢春节,国民党联防队长整天上山要找解放军的伤员。当时刘天喜伤势已经痊愈,为了安全起见,三哥把刘天喜弄到自己家,公开身份是国民党逃兵,一直到洛宁解放他随三哥参加了区干队任排长,后被省军区调走了。


我村有个叫辛鹏儒(后改名辛鹤贤)的人,此人家庭贫穷,因无法完成学业,只能投笔从戎,后在国民党军陕县李云彩部当军官。临到年关的一天夜里,他给三哥送来三张空白路条,说是解放军部队要的,有几位首长要过黄河。三哥安排二哥宗儒送往西山部队所在地。为了掩人耳目,二哥回来时还背了根木椽,伪装成砍椽去了。三哥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避开我和他的儿子志清,到这时我才知道他是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就是在环境异常恶劣、没有上级党的领导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我为有这样的好兄长而感到自豪。之后的一天夜里,三哥与志清和我在一起聊天。三哥突然讲,你们年龄也不小了,都是十几岁的人了,要学会团结人,为革命积蓄力量。我们俩商量了一下,分了工:志清原在中山镇(现兴华镇)中心学校求学,他负责西边,我负责东峪。1947年从春节初三开始,我即用走亲戚的机会,先到曲阳村找到表哥曲书范商议后,与我们在师范学校的几位同学见了面,只是讲了些以后多联系,有事可以互相帮助等等。第二天到了柴阳温绍文家(温旭阳烈士二儿子),二人一见如故,不谋而合。我还给他布置了任务。下午又来到草庙岭,除了见到我在城里的同学外,还认识了李徳京,建立了革命友谊,这种友谊持续了我俩一生。1947年暑假,为团结更多的人,我和好友廉书卿商议,在盐(音碱)池村、下高村还有我们村串连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经过我们商量,觉得以结拜兄弟的名义比较合适。选定了日子,我们就在村北边的关爷庙里烧香磕头,结成兄弟。因关公以其忠义流芳百世,我们在关公像前宣誓,就要同生死共患难,这个形式比春节时来回走动联络感情又近了一步。这些人在解放以后绝大部分都参加了革命。个别没有参加革命的,也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如后监池的郑保生,他的伯父曾是我们那一带赫赫有名的土匪架杆,后被国民党杀害。他父亲为了防身,留有一只意大利的八根钉手枪。解放初期,他就动员他的父亲将枪支交给民兵二中队队长李正儒。后来,他成了养殖家畜的劳动模范,来洛阳地区开劳模会时,还专门到我家里看我,共叙兄弟之情。


1947年暑假时,国民党政府为了防止共产党的活动,强迫村民办理良民证。这张照片就是当时借着照良民证相片时照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照相机不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只有大集镇才有照相馆。我在城里上学时,只在县城和王范街见过两家照相的,而且用的还是很古老的照相机。机器很大,用支架支着,机子上面用一块红布盖着,然后工作人员把头伸进布里对好光,征得照相人同意后,再开始照。连接机子上有一根橡皮管,顶头有个球球,很像现在台式血压计那根管子和球球。照时工作人员一控球球,就照上了。照这张照片也是联络我村有志之士而照的。起初是我和赵志华老师讲,他非常拥护,并且取得了李发硕(即李树芳)支持。因为他们二人年龄最大,李发硕还当过我们的老师。我们把人员定了之后,利用良民证照相的机会,在后寺河取的景。照相之后一个多月的光景,1947年8月30日,陈谢大军解放了豫西各县,洛宁也在其中。照片中的这些人相继参加了工作,有从军的,从政的,从教的,还有两个较小的继续学业。这12人当中,有6名离休干部,其中县团职4人,高级教师2人。如今63年过去了,绝大多数都走了,仅剩下我们5位离休人员:即李树芳、赵致华、李志清、李树芬和我,且都是近80岁或80多岁高龄的人了。看到这张照片,想到照片中的人和事,我们俩人心里都感到热乎乎的。

作者简介李宗明,(1931.04---2011.02),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共和国先烈李翔梧、刘志敏夫妇之子,生前曾任洛宁县委宣传部部长,伊川、偃师县委副书记,洛阳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洛阳市水利水产局调研员等职。1995年4月离职休养。

 
 
 
 
 
中国风情杂志     求实网     光明网     凤凰网     阿新视觉     河南轻工业行业协会     麦特名品     中国新儒商官网     少儿素质教育     第六村康养     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     中国网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