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地区
安徽省
国内
国外
广东省
四川省
北京
云南省
江西省
甘肃省
湖北省
吉林省
香港特区
黑龙江省
内蒙古区
河南省
上海
福建省
海南省
澳门特区
西藏区
青海省
宁夏区
天津
湖南省
新疆区
广西区
重庆
山东省
贵州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台湾省
陕西省
山西省
江苏省
浙江省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习近平情系西海固

2021/8/2 17:31:12    来源:人民瞭望    作者:人民瞭望    点击数:994
分享到: 更多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习近平情系西海固

字体:

▲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习近平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颁奖 李学仁摄/ 本刊

◆ “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西海固地区,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百姓疾苦的历史见证,更是习近平开展东西部协作、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地、实践地之一

◆ 在梁家河插队7年的习近平对西北的贫穷早就有切身体会。然而当他踏上西海固这片黄土地时,还是被深深震撼:“虽然穷地方我见过,我也住过。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我们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我心里受到很大冲击。”

◆ 1997年在西海固6天的所见所闻,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对闽宁对口协作的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此后20多年间,他又三次到访西海固。在他亲自部署推进下,闽宁协作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 一次寻常的点将,背后却蕴含着习近平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周密思考和深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 20多年来,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开拓一方富有活力的新天地,习近平初心不改、意志不移。他当年推动的那些扶贫措施,改变了无数西海固贫困家庭的命运,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出、稳得住,还能致富

◆ “闽宁情,始于扶贫,不终于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 视频《西海固新生》。新华社记者 孙奕 卢鹰 吕泽 唐亚蒙 刘海

将一幅中国地图横竖对折,十字交汇处是一片发生神奇变化的土地——

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联合国专家考察后曾留下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当历史学家梳理近20多年来西海固历史时,一定会在此标注一个奇迹——

当年的一片片“干沙滩”变成了今日的“金沙滩”,千百年来难以破解的贫困难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得以解决。

西海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海固发展的那份特殊牵挂。

无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始终惦念着西海固人民。他既挂帅,又出征,1997年、2008年、2016年、2020年,先后四次踏访西海固,为西海固的脱贫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西海固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百姓疾苦的历史见证,更是习近平开展东西部协作、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地、实践地之一。

2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经验在西海固不懈实践,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凝聚着宝贵的脱贫攻坚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更探索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被贫困深深震撼后的誓言

——创造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1997年的春天,西海固地区正在从连续几年的世纪旱灾中慢慢复苏。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宁夏,深入西海固5个县访贫问苦,为如何谋划对口帮扶做调研,找思路。

来宁夏之前,习近平已经为此行作了安排部署。

“为了对西海固地区的贫困面貌有个基本了解,习近平同志派我去‘打前站’,还要求我把在西海固看到的情况拍成片子带回去。”时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林月婵回忆道。

村民们在料峭春寒里排了一整夜队,只为将土豆卖给县里唯一的企业;孩子们上课的教室没有门,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甚至连这样的教室都没有,老师只能用树枝在土地上写写画画;喝的水是苦咸味的,要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洗澡更是一种奢望……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牵动着习近平的心。

在梁家河插队7年的习近平对西北的贫穷早就有切身体会。然而当他踏上西海固这片黄土地时,还是被深深震撼:“虽然穷地方我见过,我也住过。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好多年了,我们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我心里受到很大冲击。”

2016年7月,时隔近20年后再到西海固,习近平总书记触景生情地回忆:那一次,我从银川到同心,然后到了海原、固原、彭阳、泾源、西吉。我到的一户人家,那真是家徒四壁,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只看到窑洞顶上吊了一根绳,拴着一捆发菜,在当时那就算比较值钱的了。老百姓用水很困难,也洗不上澡。

“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习近平当时就下定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

在宁夏6天时间,他翻山越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从北到南,习近平对每一个地方都走得很认真,很深入,不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林月婵说。

隆德县联财镇联财村村民黄统帅至今记得,当年只有11岁的他看到一群大人在围着一口井交谈,他就挤了进去看热闹。后来他才弄明白,这些大人从福建来,要帮村里打小圆井。

小圆井抽水是当地的特色浇灌方式,在地头打几十米的浅井,就可以抽出水来灌溉。习近平对小圆井抽水灌溉很感兴趣,详细向当地干部群众了解情况。

在听了时任隆德县县长白皋的汇报后,习近平说:干旱地区主要是缺水的问题,就是要这样因地制宜解决,根据不同的条件,把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都利用好。

西海固贫困的根子,被习近平一语道破。

“宁夏的干部、群众听后都感到习近平讲得很在行、很到位,深受鼓舞,一起鼓起掌来。”白皋说。

很快,井窖工程就成为福建帮扶宁夏的一项重要内容。闽宁扶贫协作的25年间,福建先后帮扶宁夏贫困地区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当地,村民们把这些机井水窖形象地称为“活命井”。

西海固6天的所见所闻,让习近平对闽宁协作的模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他亲自部署推进下,闽宁协作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3次在联席会议上讲话,亲自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倾注了大量智慧和心血。他提出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指导原则,以及“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为闽宁协作搭建了四梁八柱。

在“闽宁模式”的带动下,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地区实现山乡巨变,一个山绿民富的新西海固呼之欲出。

黄统帅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他的命运也因“当时从福建来的那些大人们”而彻底改变。

他先是通过闽宁协作劳务输出到福建泉州务工。2011年,回到家乡的黄统帅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闽宁协作机制帮扶下,黄统帅又承包了50亩水浇地种玉米,扩大了养殖规模。如今,他的养殖场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成为脱贫光荣户和致富带头人。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仍然十分关注闽宁协作。2008年、2016年和2020年他三次到宁夏考察,都对闽宁协作作出重要指示。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用三个“大”阐述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深刻重大意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

——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

——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闽宁协作,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走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共同发展之路。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倡“先富带动后富”,到决战脱贫攻坚强调“不漏一村不落一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慎终如始的追求,是我们党对人民始终不变的承诺。

闽宁协作的意义远不止在西北一隅。从闽宁协作一开始,习近平就倡导发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对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开展帮扶,形成了多地帮宁夏一域、多数人帮少数人的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放眼全国,在“闽宁模式”的示范下,我国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为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中国方案”。

2015年至2020年,东部9个省份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互派干部和技术人员13.1万人次。被帮扶地区产业的发展、村庄和老乡面貌的变化,帮扶地区干部能力的锻炼、精神的洗礼,成为接续奋斗的宝贵财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上,对东西部协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 上图为宁夏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村民准备集体搬迁至宁夏银川市金凤区润丰村。下图为银川市金凤区润丰村迎来首批138 户移民入住,来自半子沟村的群众统一乘坐大巴搬出大山,来移民新村开始新生活(2017 年8月17日摄) 王鹏摄/ 本刊

点将“凌教授”

——为西海固脱贫亲自谋划产业路线图和方法论

今年开年,电视剧《山海情》火遍大江南北,让闽宁协作爆红出圈,剧中帮助金滩村村民发展双孢菇种植产业的“热血”教授凌一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在闽宁协作的现实中,凌一农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专家林占熺,正是被习近平亲自点将,远赴西海固传播菌草技术帮助当地脱贫。

20世纪90年代,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已经在福建取得极大成功,甚至被推广到海外。恰在此时,闽宁两省区结对。习近平提出,希望林占熺到西海固帮助当地群众培训菌草技术,推广家庭致富的蘑菇种植。

1997年4月15日,习近平带队来到银川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当晚,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就带着6箱菌草草种直奔西海固地区彭阳县,察看当地条件是否适合推广菌草技术。

在次日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被正式列入闽宁协作项目。

从那以后,正如《山海情》中的剧情,一朵朵小蘑菇在西海固大地上绽放,福建专家接续培训推广技术,福建企业紧随其后投资建厂,宁夏食用菌产业成为产业扶贫的一大支柱。

看似一次寻常的点将,背后却蕴含着习近平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周密思考和深刻认识。

“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时就探索‘弱鸟先飞’的脱贫路。他善于在劣势中找到优势,又能从优势中看到潜在的强势,这是他与众不同的领导艺术。”林月婵说。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踏上西海固这片热土。钻牛圈、进温棚,他再次寄语西海固产业脱贫:“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考察宁夏时对葡萄酒产业作出重要指示: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宁夏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把“小蘑菇”“小葡萄”“小菜心”发展成了大产业、好产业、优产业,成为贫困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源。

在如今的闽宁镇,双孢菇依然还是那个双孢菇,双孢菇却早已不是那个双孢菇。

曾把《山海情》里带头种菇的马得宝熏到呕吐的传统培育方式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智能化的生产工艺。在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低温生产车间,一朵朵白色双孢菇肆意生长,棚内毫无异味,由物联网控制的智能系统随时根据蘑菇生长需要调节温度和湿度。

“传统种植方式一平方米菇床每年只能生产18公斤双孢菇,而智能化生产方式的产能是180公斤。以前自己种植蘑菇的村民现在都成了企业的机械工和采摘工。”企业工作人员王亚茹说。

除了亲自谋划脱贫产业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还高瞻远瞩地为西海固产业发展总结了“方法论”。

2016年7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的冷凉蔬菜基地,肯定了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实施“双带”工程、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

当看到展板上的党支部图表中把支部分为“蔬菜产业党小组”“肉牛养殖党小组”“劳务输出党小组”时,总书记说了一句话:“产业链上设立党组织。”

“这是多么生动的方法论啊,这句话既是我们的党建路,也是致富路。”因致富带动能力强而被选为彭堡镇副镇长的种菜达人姚选说。

2017年,宁夏将“双带”工程推广到全区,建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并促进两个带头人队伍有机融合。

在固原市原州区深沟村,支部书记马正刚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带领村民在周边乡镇承包农田建设。“2008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深沟村调研,我曾面对面聆听。他鼓励我们要有发展的思路和意识,带动村民富起来。”马正刚说,如今的村“两委”成员,有不少是致富带头人。

一张让人恍如隔世的照片

——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

这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破烂的土坯房和贫瘠的土地几乎连成一体,一对母女站在房前,山大沟深、破屋烂衫,整张照片看不到一丝绿色。

照片上的母女俩是村民刘克瑞的妻子和女儿。2012年,他们在搬离西海固老家、移民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前,拍下了这张照片。

现在,住着宽敞的新房,院里养了三头牛,每年还有入股养牛的分红,今年新开了一家茶社……这样的幸福生活,刘克瑞在移民前想都不敢想。

▲ 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刘克瑞(中)一家(2020年6月8日摄) 王鹏摄/本刊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刘克瑞家做客。一年过去,提起总书记走访他家时的情景,刘克瑞依然难掩兴奋。

“我告诉总书记,在搬迁之前,我们一家人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土炕,吃的是苦咸水。搬迁后,住上了国家盖的新房,吃上了自来水,睡上了木床,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总书记听后非常高兴。”刘克瑞回忆说。

在客厅里,刘克瑞一家六口围坐总书记身边。习近平总书记询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老刘兴奋地说:“前两年就脱贫了!什么难事共产党都帮着乡亲们解困,乡亲们打心底里感谢党的好政策,真正体会到‘共产党亲,黄河水甜’!”

他顺势拿出这张老照片交给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接过照片端详,不由感慨:“今非昔比,恍如隔世啊!”

“要完善移民搬迁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刘克瑞一家的变化只是宁夏百万移民搬迁的一个缩影。他家所在的红寺堡区1998年开发建设,累计搬迁安置移民23.3万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

这一切的变化要从20多年前说起。

1997年4月,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宁夏西海固,实施一项重大工程“吊庄移民”:让生活在土地贫瘠的西海固群众,搬迁到贺兰山脚下的黄河灌区。他为移民村命名“闽宁村”。当时,习近平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如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一直是习近平心头念兹在兹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曾深情讲述过这一故事:“吊庄”是宁夏的词,意思是把这个村从那儿吊到这儿,福建叫移民。移民吊庄投资很大,那时基本上只能搞一个试点。当时,福建搞了闽宁村,从西海固移民到银川附近,搬迁了几千户,花了上千万。

当时,移民村还是一片荒滩。初到的移民回忆,一场沙暴,除了怀里抱的锅、压在身下的铺盖,啥都刮跑了。1997年7月,“闽宁村”在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习近平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扬黄河之水,灌两岸平原。

通过一级级泵站,上世纪90年代起,黄河水被扬高数百米,滋养出片片绿洲。

为解决搬迁后的脱贫问题,福建派来了菌草种植专家,同时鼓励更多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兴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易地搬迁脱贫被纳入“五个一批”工程。“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重要的扶贫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寒来暑往,时光如梭。

20多年来,为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开拓一方富有活力的新天地,习近平初心不改、意志不移。他当年推动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改变了千千万万西海固贫困家庭的命运。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考察。

20年过去了,这里已经从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

在实地察看并了解该村种植、养殖、劳务等产业发展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要多关心移民搬迁到异地生活的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1997年从西吉县第一批移民到闽宁镇的谢兴昌激动地告诉总书记,一家人搬到这里近20年,感到天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要说共产党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谢兴昌,就是《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人物。

如今,66岁的谢兴昌成了闽宁镇镇史馆的义务宣讲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闽宁村奠基的那天,习近平同志代表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发来贺信。我就站在台下听,感觉有了力量和奔头。”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谢兴昌依然会眼含热泪。

从那时起,他就在心中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子、活出样子。

如今,闽宁村已升级成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500元增加到14961元。这个当初“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在过去近40年里,宁夏累计有123万贫困群众实现易地搬迁,挪出“穷窝子”,拔掉“穷根子”,移出了“活路子”,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昔日的干沙滩终于变成了金沙滩。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一以贯之”背后的共同富裕密码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时,总书记深情寄语:“一以贯之,刮目相看!”

“这是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张文说。

犹记得,2020年11月16日,随着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出列,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中国贫困之冠”的西海固如期脱贫,得益于闽宁两地干部群众的通力协作,得益于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啃硬骨头”劲头,更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航掌舵。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位于固原的六盘山,是红军当年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 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境内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2018 年8月29日摄) 王鹏摄/ 本刊

2016年7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固原市六盘山机场一下飞机,就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西吉县将台堡,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

他深情地说,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一以贯之,就是要不断深化,继续前进。

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故地,走进闽宁镇原隆村,感慨地说:“闽宁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宝贵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做一个示范,实现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对于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寄托着殷殷情愫。

“我们这一代人有这样一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这条路。”2020年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2021年1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闽宁情,始于扶贫,不终于脱贫”——弘德村刚刚建成的党员教育基地,有这样一句醒目的标语。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后这一年来,今天的弘德村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村里的硬化路换成了柏油路,路两旁植树栽绿,生机盎然。每家每户新建了水冲厕所,越来越多的家庭装上了暖气。村里刚刚分配了养牛的分红,就连村里的“扶贫车间”都焕然一新,改成了“致富车间”,村里十几位老人化身“网红”,为弘德村的黄花、葡萄酒、果醋等特产直播带货。

“真像总书记说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咧!”刘克瑞说。

当年跟着谢兴昌来闽宁村创业的第一批13户移民,多数开上了小轿车、培养出了大学生,还有人在银川买了房。

“当年带着乡亲们来这片戈壁滩安家创业,我就确信这里发展的前景肯定会好,但是万万没想到,能发展得这么好。”谢兴昌说。

从“移民”到“富民”,既是一以贯之的奋斗,更是刮目相看的举措。

4月8日,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予以明确定位——“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

对“深化”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此前,中央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要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政策总体保持稳定,一些政策还要继续优化和调整。而指示中“深化”二字表明,“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优化和调整的重要政策。

“全党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将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局中予以强调。

5月30日,在闽宁协作第二十五次联席会议上,闽宁两省区共同决定推动闽宁协作由福建单方援助向双方协作互动、由主要聚焦脱贫向全面协作展开、由政府主导推动向各方协作共促转变。这意味着,作为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两省区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将继续探索闽宁协作帮扶方式,通过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等,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踏上新征程,宁夏700多万各族群众必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勠力同心,奋力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中国风情杂志     求实网     光明网     凤凰网     阿新视觉     河南轻工业行业协会     麦特名品     中国新儒商官网     少儿素质教育     第六村康养     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     中国网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