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地区
安徽省
国内
国外
广东省
四川省
北京
云南省
江西省
甘肃省
湖北省
吉林省
香港特区
黑龙江省
内蒙古区
河南省
上海
福建省
海南省
澳门特区
西藏区
青海省
宁夏区
天津
湖南省
新疆区
广西区
重庆
山东省
贵州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台湾省
陕西省
山西省
江苏省
浙江省

未来15年将新增3.8亿退休老人,如何养老

2021/5/15 9:07:54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人民瞭望    点击数:609
分享到: 更多

1

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

使农村医疗和教育举步维艰

几天前我给父母打电话,才知道村里的村医已经另走他乡。现在村里的老人看病就医就得去很远的镇上,或者更远的城里医院。我也是偶然从父亲口里知道这个事的。

父亲说他十多天前突发急症,白天一整天都觉得肚子疼,去了几趟村医务室,门都锁着。他想着扛一扛算了,结果天黑后更疼了,后来疼得死去活来,疼得头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滚,扛不住了。

不凑巧的是那天二哥不在家,家里人不得不打电话叫回在镇上的堂弟。堂弟开车送父亲到七八里外集市所在的街道上,找私人药房的土郎中调了点药,但吃了也没用。父亲回家后肚子疼到了后半夜,他自己乱找家里的药吃,不知怎么的就缓解了。

父亲说起这个事,我感到很沉重,不只是因为自己常年在千里之外的地方,无法在紧急的时候帮到父母,更因为村里那位乡亲们倚重的医生的离开。

后来我在微信上找这个村医了解情况,才知道了更多乡村医疗的问题。

这个村医说,他是离开了,因为他自己本身并不在村医编制内,在村医编制内的是他老婆。当年正儿八经学医的是他老婆,后来他老婆取得了在我们村做驻村村医的资格,他自己也就随老婆一起打理我们村这个医务室。

这十多年,他参加各种学习,考各种医师、药师证件,自学成才后他积极在乡间行医,逐渐成为方圆几十个村子范围内最知名的医生,他老婆反倒渐居幕后。外人如果不看诊所的营业执照,还以为驻村医生是他。

本来这样也挺好,但这几年新的情况出现了,村里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他说2019年摸底下来常住人口只有650人左右,2020年可能只有500多人了,这么点儿人口,支撑不了这个卫生所的营生。

编制只有他老婆一个,政府按照常住人口拨付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用也很少,有的时候一年也才二三万,其他的收入都得靠自己去挣。这么点儿常住人口,他们两口子耗在这里意义不大。不得已,他只能离开,进城去开诊所,而把村里那个医务室留给老婆。政府要求村医务室主要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基本上没有治病救人的功能,看病得去镇上或市里的医院。

他说挣不到钱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因为他是全镇21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范围内排名前列的名医,其他村的病人会翻山越岭找他看病,就连隔壁县的病人也成群结队地来,很多时候病人多到根本忙不过来。

人往高处走或许才是根本原因,但这也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原因。

如果连这位村医都感叹农村常住人口的下降使服务农村的生意难以为继,那么其他村的村医恐怕境况更差。很多村已经没有了村医。

其实农村的小诊所从我记事时起就没断过,前些年还没有政府的补助,全靠医生自己行医赚钱谋生。集市所在的街道上,最多的时候恐怕有超过十家诊所,还曾经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私人医院。可是现在,街道上就剩下一两家诊所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新农合指定了医疗报销诊所,不在自己村的诊所就医买药,就没有报销,得自费。二是农村常住人口的下降,越来越少的人口支撑不了那么多诊所。

其实我们村真的不小,一个行政村下有12个生产队(村民小组),土地面积广袤。当前具体人口和土地面积我没有查到数据,但十多年前我们村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当年我家所在的这个生产队有30多户人家,在农村,一户至少4口人,平均下来恐怕得按6口人算,那么我们队就有200人左右。我们队的规模居中,合起来全村可能有2000人左右吧。

那时候我们村小学的学生也很多,我毕业时小学五年级毕业班25人(那时候小学是五年制),这25人是从一年级一个四五十人的超大班慢慢辍学剩下的,一年级好像还有两个班。查教育志可知,1989年我们村小有210名学生,那是我小学毕业的前一年。就这,村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队,因为离村小太远,他们队的孩子只能在旁边村的村小上小学。

现在村小学生人数严重下降。去年8月我和村小的老师聊起,他说目前学校六个班,在校生50名,去年六年级毕业生6人。全镇的小学也只剩15所了,总的在校人数恐怕过不了一千。我们村小规模还算大的,最大的镇中心小学也只有150人,全镇学生人数过百的只有二所小学,其他小学的在校生大多在50人以下,一个年级五六个学生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更少。

当然,有很多学生被父母带到外地,或者送进城里学校读书了。尽管有这些原因,但形势也很明了,那就是婴儿潮时期已经过去,农村孩子的数量在急剧减少,相对的,农村老人的数量在迅速上升。留守我们村的这600来人,比例最大的是老人,以70岁以上的老人为最多。

乡村集市,这个农村最大的商业集散地,以前在赶集日真是人山人海,现在萎缩得一塌糊涂,年前最重要的赶集日里都没什么人,怪不得街道上十多家诊所关停的只剩一两家了。其他商业也在萧条萎缩。

2

我国新生人口下跌或将导致未来养老艰难

2021年初,关于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总数量成为了全网的热点,准确的新生人口到底是多少,各方争论不休,就连2020年的统计公报也一反常态,没有按照惯例公布新生人口。不过,2月8日公安部公布了2020年出生并已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数量,总数是1003.5万。

这一数据与此前网友的估计接近,知乎网的热帖中估计2020年全国新生人口会跌至1100万左右。如果知乎网友的估计是准确的,假如2025年后新生儿一直都固定在每年700万,那么10年就是7000万,100年就是7亿。这还是建立在出生人口再也不下降的基础上的,可是很明显,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在少生已经成为共识的情况下,父母少了,孩子自然会更少。

100年后,目前活着的人基本上都会从人间抹去,那么国家的总人口就是未来100年出生的总人口减去死亡的人口。如果出生的总人口只有7亿,假设前50年出生的3.5亿人中,只有80%的人能再活50年,人数就是2.8亿,那么100年后我国的总人口就是后50年出生的3.5亿人加上前50年剩下的2.8亿人,人口总数是6.3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是5.4亿,2019年末全国总人口第一次突破14亿,70年人口净增8.6亿,增长了2.6倍。那么我国人口向下掉的时候会不会也是这个速度?因为人的寿命也就七八十岁嘛,在这段特定的周期内,抛物线两侧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应该差不多吧。

我们现在还上班的这批人,这辈子经历了人口的暴增,想必也将见证人口的骤减,历史被浓缩得如此短促,真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这个奇迹会影响到每个人。人口下降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农村恐怕已经先行一步,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老人越来越多,消费能力越来越低,商业的规模效应越来越差,第三产业越来越萎缩。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人群在人口萎缩地区无以为生,只能被迫向人口聚集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未来人口萎缩地区将越来越寥落。

这种状况其实是文明的共性,当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而不愿被生儿育女拖累时,人口都是趋于下降的。只有管生不管养的低生活水准群体才热衷于生孩子。中国人已经全面脱贫了,对生孩子的热情已经不高了。我们不用寄希望于新生人口的增长了,我们得做好迎接人口数量骤降的准备。

最大的阵痛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衰退、废弃、萧条和荒凉。想想看,我们现在所有的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工业设施都是按照14亿人的人口需求配备的,机场、火车、地铁、高速公路、商品房、商场、步行街、写字楼、学校、公园等,可以满足14亿人的生活所需。

再过一百年,如果人口真的收缩到6亿左右,那就是说本来14个人用的资源变成了6个人用,比如现在140人搭乘的飞机,届时只有60人,如果要想运营下去,就得缩减班次,废弃飞机和机场。很多地铁和高铁会因人少运行不下去而被废弃,很多现在很红火的商场届时都将成为废墟,大量的商品房将沦为鬼楼。

第二大阵痛恐怕是老无所养。

因为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是用当期工作人口缴纳的养老金发放的,也就是说,现在女55岁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每个月拿的养老金,是我们这些现在上班的人每个月缴纳的养老金。当然,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是有一些结余的,有资金池子,并不是等米下锅。

2020年全国总人口14亿,就业年龄总人口8.3亿,60岁以上人口2.55亿。可以粗略地说,有8亿人缴纳养老金,供2.55亿老人拿养老金。就这个供养比例,全国的养老金已经入不敷出,也就是每年缴上去的钱少,而发下来的钱多,缺口越来越大。2020年全国养老金有结余的地方只有5省2市,其他的省市都要靠中央调剂过活。

养老金收支缺口现在是用养老金结余来填补的,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2019年4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测算,到2035年我国养老金的累计结余将耗尽。

而从2021年到2035年这15年内,都按60岁退休算,拿养老金的老人数量就是1961年至1975年出生的人,总人数是3.8663亿。因为历史上的这15年出生的人口太多了,有14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有12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500万,出生人口最多的1963年新生儿数量是2969万,一个空前绝后的数字。

以上数据来自人口学家梁建章的文章,他认为第二列数据更接近实际

假如现在拿养老金的2.55亿老人,15年后有一半继续拿养老金,那么到2035年将有5.14亿老人拿养老金,算整数5亿吧。

那么这15年内新增的可贡献养老金的劳动力是多少呢?按大学毕业22岁开始工作算起,2021年到2035年这15年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是1999年至2013年生人,总人数是2.2906亿,比同期退休人员少1.5757亿。届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6.72亿。

以上数据来自人口学家梁建章的文章,他认为第二列数据更接近实际

6.72亿劳动年龄人口,很多人还不想工作,或者没有工作,要拿社会福利,就算七八千万人吧,此消彼长,到2035年恐怕就是6亿劳动者养活6亿退休和吃福利人员。

在这种供养比例下,目前的养老金体系还能维持下去吗?

3

类似农村老人的低消耗养老

可能是未来养老困局的出路

那么,15年后,再推后一点,从80后开始退休的2040年起,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哪里呢?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我们老了怎么办呢?

2020年春节前我写了一篇回乡见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农村呢?》,在这篇微博阅读量6700万的文章里我第一次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中国正在迅速坠入老龄化社会,很多省份的养老金早已入不敷出,随着老年人寿命延长和年轻人生育率下降,我们国家的社会化养老届时恐怕要比日本还艰难。对于这个全世界都没有解决好的社会化养老难题,中国恐怕也不会在西方的模式上解决得更好。

在这样的前景下,我们再回头审视农村老人的养老,或许这是我们中国未来养老的出路。农村老人低成本低消耗的养老方式是最具有韧性的,是最可持续的,他们目前的养老状态或许对日益现代化的中国未来的养老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把农村建设好,让更多的老人去农村养老,依托土地,种菜种花,以适量的劳动舒活筋骨,在大自然中愉悦身心,在低消耗中安度晚年,或许是未来解决社会养老这个世界难题的中国出路。我们40年短暂的工业化留给大部分人农村的根,或许与那些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工业化带来的城乡完全决裂相比,是个很大的优势。

以上的文字简单概括就是:在目前的养老体制铁定难以为继的将来,农村或许是帮助我们解决养老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出路。

全社会养老金不够,缺口越来越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养老金没法增收,那就只能节约着花,只能减少每个老人的养老金,争取雨露均沾,维持每个老人的基本生存,而不至于让一部分老人饿死冻死。这需要政策方面做出巨大调整。

其实贫穷从来就没有打败过中国人,在缺衣少食颠沛流离的历史岁月里,我们的先辈们都能顽强地活下来,那么在当前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不至于让人活不下去。困顿的过去我们能养得起老人,富足的未来,我们也一定能养得起老人,只是养老金账户上没钱了而已。

所以,活不下去的只是当前的养老制度。直白地说,当前养老制度难以为继的核心原因不是匮乏,而是不均。

大约七八年前我在火车上碰到来自广西的一对老人,他们两口子以前是文化部门的,卡着政策点提前退休,他们自己说每人每月养老金一万出头。去年我碰到一个长沙老人,老头自豪地说,他一个月养老金一万二千多,花不完。广西和湖南的平均工资远低于这些老人的养老金。

某些群体的养老金高成这个样子,国家再多的养老基金也会被他们吃空。就算他们的养老金不是养老金池子里的,但他们拿的钱也是后辈们创造的,他们拿这么多,后辈们再努力也养不起他们。所以,不在养老金发放端进行深刻改革,大部分人都将老无所养。

虽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都难”,可是一个人到了暮年,只要身体好,需要拿超高的养老金,需要过得那么富足那么奢侈吗?

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我从我父母的老年生活中渐渐理解了这一点。我父母今年77岁了,父亲能下地干活,母亲能做饭喂鸡。镇卫生院每年给体检一次,主要器脏没有太大问题,在同龄人中,他们算健康的。

他们作为农民,每个月从政府处领取的养老金是103元,二三年前每月是85元。这和上文提到的几个城市老人每个月过万的养老金相比,简直不能活了。可是,又如何?他们活得也还行,如果他们有什么苦恼,那一定不是因为没钱。

我们这些担心自己老无所养的人,只要看看我父母这样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增强对未来的信心。所以我才说,崩溃的应该是养老金制度,而不会是社会物资匮乏。

利益阶层一定要懂得收敛,不能把子孙后代的路都走绝了,而让后代无路可走。太奢侈的老年生活压迫的是下一代,危害的是国家的未来,老人们没有多少未来了,但子孙后代是需要未来的。愚蠢和贪婪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大敌,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做出贡献,这才是对子孙后代最大的爱。

而党和政府也得要有改革的勇气,不能让我们的未来不是被“寡”困扰,而是被“不均”埋葬。“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血的教训,我们所有人在建设更美好未来的过程中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要以史为鉴,要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我们五千年历史中那一轮轮的王朝更替,一次次血雨腥风的颠覆,从来都不是因为贫穷。

学者们应该多研究如何让农村在未来的养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毕竟在未来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面前,解决的路子并不是很多,仅仅立足于城市去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无解!

而通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很多农村已经被建设得很宜居了。当年为了安排数量庞大的城市青年就业,伟人大手一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这才缓解了就业危机。面对养老危机,未来的老人们恐怕不得采取低消耗的方式节约养老金。那么,到绿水青山的农村去,或许就是出路。

在老龄化严重、人口骤减的未来,只要全国人民能携手同进共渡难关,我相信这场老龄化危机一定能平安降落。

4

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是与非

有人说未来有机器人,养老不愁。这种说法对了一半。机器人只能解决老人的服侍问题,不能解决老人的养老金问题。我上文反复强调,未来养老的困局是养老资金分配问题,而不是老人真的活不下去。简单说,可能到时候各种机器人都有,但你就是没钱使用。

有人把老龄化少子化的原因归结到“计划生育”上,从而企图从根本上否定计划生育政策,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我们不实行计划生育,每年的出生人口恐怕会从1980年代初就突破三千万,毕竟1963年的新生儿就达到了2969万,而从80年代初开始这批最高峰的婴儿潮就开始生育了,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每年多生一千万的话,40年就是4亿人,下一轮会更多。那样的话,国家将很难发展,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到今天我国恐怕就是接近20亿人口的国家了,那会有多恐怖,不用想都知道。

所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不正确的地方在于,我们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太迟了。进入新世纪后,很多有识之士就倡导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因为2000年的新生儿数量已经降到了1771万。当初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也不是说要永远施行下去,而是预计施行一两代人后就放开的。

放开二孩不但在新世纪初被专家们否了,甚至到了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人口专家们,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个人和科研咨政团体,还在言之凿凿地发表各种论文,认为如果放开二孩,年新生人口将接近5000万,累计将多生出9000余万人,社会承受不住。

政府主管部门是根据专家的咨政来施政的呀,既然获得中国人口学界最高成就奖“中华人口奖”的最高级别专家这么说,那就继续限制二孩生育吧。于是,国家错过了70末80初大部分妇女的二孩生育。也就有了当前的窘境。

2020年1月和2021年1月,全网都在进行声势浩大的“学术打假”,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最好每年1月都成为“学术打假月”。从计划生育政策可以看出,学术不严谨,学阀垄断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打假已刻不容缓,让社科人员实事求是地搞科研,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而不是只发表在由学阀垄断的沦为争权夺利工具的期刊上,这对国家非常重要。

知识分子拿着国家的俸禄,不为一日三餐发愁,本应该尽力为国家和民族谋划未来,可是目前的知识分子群体太堕落了,太多的知识分子为争权夺利不惜各种学术造假,曝出的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已经让老百姓忍无可忍。不治是真的不行了。

5

建议改革教育和用工方面影响人口出生率的政策

新生儿一直锐减下去肯定不行,这会让养老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会给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大萧条。因为现代化的经济越来越倚重消费和服务,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智能机器可以替代人力去生产去劳动,但不能代替人类去消费。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对经济和税收贡献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而不是第一第二产业,在未来,生产制造会越来越不重要,而服务和消费会越来越重要。机器人的短板就在于不能像人一样去消费。机器人不需要美容美发,不需要每天换几套衣服下几次馆子。而社会如果缺少了这些经济活动,就业、税收、商业活力都将锐减。今天繁荣的商场,几十年后很多可能就会沦为鬼楼。

减缓全面萧条的出路就是增加人口出生率。所以,现在国家应该把提高人口出生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人口问题应该成为“百年大计”之首,所有的政策都应该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让路。国家应该尽快把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一个个找出来,并且一个个排除。

我认为目前有两个方面必须立即纠正:

一是,由高科技和互联网大厂们发起和推动的996甚至007的用工方式必须立即被遏制。

这些大厂让年轻男女忙得没有时间恋爱、结婚、生育,把年轻人一个当两三个使,以剥夺员工的正常生活为代价换取公司短期的商业利益,这实际上是以消灭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商业繁荣。

国家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昙花一现没有未来的短期繁荣,涸泽而渔从来都是愚蠢透顶的行为。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政策,遏制那些大企业不道德的用工方式,否则,它们就像电影院第一排站起来的观众一样,会影响得每个观众都站起来看。如果996、007的用工方式蔓延到全社会,人口出生率还得大跌。

二是,必须立即提高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降低职高的录取比例。

没有被996压榨的家长会生二胎吗?在目前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下,极少有家庭没钱生二胎,经济上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出在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没办法多生。

为什么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多生呢?

因为孩子的小学和初中教育太劳神劳力。

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还劳神劳力呢?

因为初中要分流,5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上普高去考传统的大学,必须去职高学习技术。而职高教学差、学风差,青春期的孩子远离父母,家长担心孩子抽烟喝酒打架同居,担心辛苦养大的孩子最后养废了,担心学到的技术还没出校门就过时淘汰了。所以大家都在可着劲死磕中考。既然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死磕中考,家长管一个孩子都够呛,哪里还敢生第二胎?

这是我身边想生但又不敢生第二胎的父母最大的顾虑。

“初中分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是2002年制定的。上文说过,那个时候专家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认识都是错的,那么根据错误的人口预测趋势制定的教育方针是不是对的呢?

2001年末中国才加入WTO,彼时中国正狂奔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路上,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所以2002年才会有普职比大体相当的人才培养计划。

19年后的今天,国际形势、经济状况、人口状况都不同了,尤其是互联网和智能化超出预期的大发展,使得重复性的简单技术越来越被自动化生产线所替代。这种状况下,人才到底该怎么培养?

国家应该更多地关心孩子的出生率,先减轻家长的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家长有勇气把孩子生出来。先生出来,至于长大后能干什么,再说嘛,难道成人就不能学技术?

希望更多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能多关注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尤其多调研初中普职分流的问题,切实减轻父母的负担,释放更多生育潜力,使我们的未来不至于那么惨。

既然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既然人口的锐减在所难免,那么,我们也不用太担心老无所养,心里不踏实的时候,你可以多去农村走走,那些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村老人会告诉你,低消耗的养老也能活下去。

最后,我想对如我父母一样低消耗养老的老人致敬,他们向彷徨中的我们展示了生存的韧性。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靠的是这种韧性,只要有这种韧性给危如累卵的养老制度托底,我们就不用怕。


 
 
 
 
 
中国风情杂志     求实网     光明网     凤凰网     阿新视觉     河南轻工业行业协会     麦特名品     中国新儒商官网     少儿素质教育     第六村康养     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     中国网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